創始人著作|陳智軒教授序言
陳智軒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研究與發展)
習慣可定義為個人規律性的傾向或行為。這些傾向或行為會隨著個人成長而形成,成為每天生活的一部份,也成為個人的特徵。傾向或行為可通過不同的形式與媒介形成。最普遍的是透過對外學習:如與家庭成員、同齡人和老師互動交流,或是閱讀和觀察。
習慣的另一個特徵是形成了的傾向或行為是難以除掉的。換句話說,當習慣變成了個人的一部分,習以為常後,思想與做法便變成規律及恆常,除掉習慣就比養成習慣難得多了。鞠應悌博士從2008年開始開發好習慣元素,並在香港及北京創立研究所,完成編制好習慣課程,這宏大的事業就是本着大愛之心應對習慣去舊迎新的挑戰造福人群。
鞠博士出版《行為習慣影響結果》,利用生活化的文筆及過來人的手法介紹一共20個好習慣元素。豐富的內容分為五部分,另有家長個案分享及案例分析。這書的內容是必要的、也是及時的。它既是針對人們願意學習好習慣但不知從何處入手,也針對人們知道除掉舊習慣的好處但沒有足夠動力及策略。《行為習慣影響結果》更採用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模式建構內容,是讀者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行為習慣影響結果》標題是“行為習慣影響結果”。可以怎樣理解它?我個人認為這詞背後有著深層的意義。它啓發自問為什麼人們要培養好習慣,對以上提到沒有足夠動力與策略除去舊習慣作詮釋,開展培養好習慣的步伐。
鞠博士透過自己的人生歷練及辨幼兒敎育課程的心得,瞭解到培養好習慣的最大動力是來自“創造好結果”。這思路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Prochaska 與 Diclemente 提出的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 有兩個共通點。
第一,Transtheoretical Model 裏描述人的轉變如除掉抽煙習慣可分為五個階段,而介定成功轉變最後兩個階段是行動及建立新行為。這跟書中的“行為影響結果”同義。
第二,Transtheoretical Model 強調帶有改變行為意向在成功除掉舊習慣中的重要性,清悉與堅持的意向才可釋放出強而有力改變行為的動力。在這方面,鞠博士在書中貫徹始終地強調有好習慣才可“創造好結果”,以此作為讀者的座右銘。
《行為習慣影響結果》的內容含蓋人生最重要的板塊家庭、工作、朋友社交及社會服務。把自身健康作為主軸去剖析培養好習慣在這些人生板塊中創造好結果,如家庭和諧和幸福、工作順利和創富及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價值。
在此,感謝鞠博士對社會作出的貢獻,祝願好習慣事業更上一層樓。
文/陳智軒教授